王羲之的归隐地就在嵊州一起来追寻关于金

时间:2017/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王罕岭是嵊州市金庭观通向新昌县境内的一条古道。

  ●在新昌县王罕岭上的是90亩金庭观田,不是金庭观。

●新昌县里湾村的那片废墟,可能是明朝南庵先生岁寒楼遗存。

  有人说,嵊州市王羲之故居的金庭观,原本在新昌县的王罕岭上,是唐宋后才移建今处的。这种说法,最近还上了百度电视网《浙江文化地理》第三集《问帖记》。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王羲之走过的一条古道

  宋高似孙《剡录》,是嵊州市的第一部县志,卷八《物外记·道馆》,对金庭观和王罕岭作了如下记载:

  金庭观,在剡金庭山,是为崇妙洞天,金庭福地……旧为王右军宅,东庑设右军像,有书楼、墨池、鹅池。右军舍宅为观,初名金真馆,又名金真宫。

  去观二里曰再渡村。世传右军渡此,见山岭崇峻,以为罕有,故谓之“罕岭”。

  罕岭发端于金庭观,是通向金庭南山龙潭岗的一条古道。这个名字是王羲之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才叫王罕岭。再渡村即今济渡村,王羲之邀许玄度晚年徙居于此,又名济度,村有许家庙、玄度墓、许家坂田,故李白诗曰:“入剡寻王许”。王罕岭从金庭观(海拔米)发端,由济渡村入谷,经念宅村(米)、岭下村(米),登大湖山岭,入新昌县境,过龙潭岗外湾村(米)、眠牛湾村(米)、里湾村(米),通向沙溪镇。经沙溪过蔡岙,达宁海县。

  今新昌县眠牛湾一带原属金庭南山,田地为金庭王氏所有。王羲之五世孙王衡舍澹斋为三清殿后,置梵修田亩,其中田90亩并地山就在这里。这里的海拔比金庭高多米,山坡陡峭,在金庭的道路中是最陡、最高、最崎岖幽深的,王羲之称其为“罕岭”,一点也不过分。金庭人到这里劳作,王羲之也常登临,据传山上有“王羲之上马石”。原本罕岭是指这段山道,后来这里划归了新昌县,才延伸到沙溪镇。

  王羲之经罕岭去蔡岙,探访司徒蔡谟。东晋永和六年(公元年),蔡谟(—)执意坚辞,携家隐居蔡岙,设馆授徒。剡东南有沃洲山,谢灵运《山居赋》曰“五奥”,蔡氏为其一。沙溪镇旧名沃洲镇,下属蔡峰乡,驻蔡岙,疑似蔡氏隐居处。永和十二年(),蔡谟病危,王羲之从金庭去探望他。《全晋文·王羲之集》存王羲之文并书信余札,其致亲友书曰:蔡公委笃,又加带下,日行十数,深可忧虑。蔡谟不久病逝。其两子邵、系,父丧服阙,复出京都,路过金庭,留宿数日。王羲之书札曰:二蔡过葬来居,亲亲集事,而君复出为因耳!又书札曰:蔡家宾至,君情感益深,唯当拔遣之耳!“亲亲集事”,指升平二年(),王羲之邀集中亲,在金庭庄园举行聚会,共享田园之乐,蔡氏兄弟刚好路过。

  龙潭岗有龙潭,遇大旱,乡民至此拜龙求雨。《晋书·五行志》载:永和十年,三麦不登。十二年大旱无麦。就在永和十二年(),王羲之在致亲友书中提到:又须求雨,以复为灾。可见其随乡入俗,曾带领乡民登罕岭求雨。

  唐朝时,蔡岙为唐氏所居,与金庭王氏结秦晋之好,来回以王罕岭为径道。唐咸通元年(),剡人裘甫起义,懿宗命王式进剿。时义军主力在宁海,唐军从奉化剡源溪入剡,占领沃洲寨,断其归路。王式知其必渡王罕岭归剡城,故意网开一面,《资治通鉴》载:贼果自黄罕岭遁去,六月甲申复入剡。明万历十五年()《绍兴府志》之《嵊县县境图》、民国《嵊县志》之《忠孝庭区图》亦称“黄罕岭”,上世纪八十年代1:地形图名黄汉岭,盖因读音致误。

唐高宗赐名金庭观

  陆游主纂的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宫观》载:嵊县金庭观,在县东七十二里孝嘉乡。……唐高宗时赐名金庭观。宣和七年改崇妙观。旧传王右军舍读书楼为观,初名金真馆,后改金真宫。那末金庭观是何时创始的呢?

  永和七年(),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早有终焉之志,初到会稽,便在右军长史孙绰陪同下,择定剡东金庭经营庄园,为其自琅琊南迁江南后的新家。孙绰曾任章安令,即今浙江临海市,撰《天台山赋》,知天台山乃道家金庭洞天,主治的神仙是王子晋,又名王子乔,号白云先生,是周灵王的太子,我国王氏创姓祖,王羲之是他第三十四代孙。剡东金庭山有一岩洞,名白云洞,传为王子晋栖神处,善吹笙,为凤凰之声。风月之夜,山中有闻吹笙者。所以王羲之择居金庭,是归依始祖王子乔,如其二儿媳谢道韫诗“腾跃不能升,顿足俟王乔”,也有跟随王子乔羽化成仙的梦想。

  根据东晋占田法,王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时,已在金庭建精舍,植桑果,垦农田,创纸坊,开始进行庄园建设。永和十一年()辞归金庭时,已有数幢精舍,桑果已经茂盛敷荣,并出产剡藤纸剡槌、侧理等品牌。其规模,能邀请数十人在庄园里举行中亲聚会。晚年又在瀑布山麓建读书楼,名澹斋,并以此为号。升平五年(),王羲之卒葬瀑布山,把一个庞大的士族庄园留给子孙,成为琅琊王氏王羲之派的发祥地。

  《金庭王氏族谱》载,王羲之五世孙王衡(—),官黄门侍郎,引疾归田后,舍王羲之读书楼为观,其行传曰:独念高祖右军,尝欲舍宅为观。乃奋然纠工饬材,创建三清宝殿,制极宏敞。捐田四百六十亩并地山若干,为梵修观产,募善士守之。附建右军祠于左方,岁祀右军。这是金庭观初创时的规模,名叫三清殿。

  隋大业七年(),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永欣寺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孙,嘱徒尚杲赴金庭探访王羲之墓。尚杲《瀑布山展墓记》曰: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览佳山,访陈迹。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余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雪溪道院在金庭戴公山,今名毓秀峰。三清殿内又新筑了一座王羲之墓,成为金庭王氏清明时节的祭祀之所。明周汝登曰:右军祠与墓,岁时忌节,则为具牲醴以待子孙祭拜。祭毕而族宴聚,千指大小醉饱其乐,祖余历数十世无改。唐朝以前,金庭三清殿的规模和景观大致如此,今有南朝古柏两棵和砖遗存。

  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发生了。齐建武年间,明帝诏退休将军沈越到天台山建金庭馆,永泰元年()建成。沈越为道长,撰《金庭馆碑》。大臣沈约等赴馆致贺,作《游沈道士金庭馆》诗。《金庭馆碑》曰:桐柏所在,厥号金庭,事昺灵图,因以名馆。圣上曲降幽情,留信弥密。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越以不才,首膺斯任。此金庭馆即今天台县桐柏宫。《两浙游记选》曰:齐永泰元年,将军沈约章弃官乞道士居此。唐睿宗时为司马承祯置观,号桐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金庭馆碑》永元三年三月石已亡。有人将此碑重刻于剡东王羲之故居金庭,并将作者沈越(字约章),误作沈约,造成唐释氏斐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之误记:至南齐永元三年,道士禇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玄,启高宗明皇帝,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高似孙也将沈约《金庭观碑》和《游沈道士金庭观》诗误入《剡录》中。就这样,天台县的金庭馆被移花接木到了剡县的王羲之故居,创始人沈道士变成了齐朝的道士褚伯玉(—)。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斐通把明帝和永元的年代都颠倒了,而永元三年()时,褚伯玉逝世已22年了。唐朝以前,王羲之故居只有地名金庭,没有“金庭观”之名。要感谢陆游,把这个问题考证清楚了,使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唐高宗赐名金庭观”,作为嵊州市一份重要文化遗产进行公开宣示,大加发扬。

王罕岭上的一次文化盛餐

  金庭华堂村王昺,字晖仲,生于明宣德二年(),王羲之三十九世孙。成化中,王昺与妻姚氏年近半百,择地王罕岭上袅龙山龙潭岗卜筑寿域,建茅屋数楹,额曰南庵,于此结庵守茔,并以南庵为号,人们都叫他南庵先生。过了些年,又在王罕岭古道附近建了一幢楼,名叫岁寒楼,一个亭,名叫翠寒亭。人来客往,玩乐于此。《金庭王氏族谱》第三十九世行传载:南庵先生天性淳和,孝友无间。学古多闻,长歌短韵,力追古人。尤喜赈乏,绝济危困,宗族乡党称为善人。齿德并茂,邑主延为上宾。予卜乐邱于袅龙山,筑庵曰南庵,建楼曰岁寒。每于风晨月夕,携樽散步,吟弄其处。名公巨匠,投赠诗章,以寄其景。

  到这里游览的有朱纯、镏牧、求芝、陈涓、梁潜、龚锦、周光临、徐志献、吕汝声、何鉴等,大多是会稽、嵊县、新昌的名人墨客,族谱中选辑诗文46篇。成化十五年(1)夏,诗人荟萃,作南庵八景诗,相互酬唱,彙编成集,朱纯《南庵八景诗序》曰:其山起自四明,绵亘数十里,与大湖、九垒相连续。有旁支曰绕龙,盘旋隐优,尤为秀异。右军之裔孙晖仲辟寿藏其中,又结屋数楹,扁曰南庵,为行乐之所。庵西有溪出万山中,折而北流,既清且驶,若轮捷矢激,冲厓溅石,声鏦铮不已,尤快人心。……坞有巨松,因曰翠寒,沼有莲,故曰红香,竹径在其左,兰坡在其右,种瓜若干畴,栽芋若干区,疃有鹿,溪有鸥,遂成八景之作。

  南庵在龙潭(今眠牛湾水库)北侧,这里海拔米,避暑效果极佳,文人们大多在炎夏时节到这里结伴游览,诗歌酬唱,如“长夏凉阴覆枕席,悬厓雪溜洒淙淙”“每向绿阴深处坐,不知人世有炎埃”“阴森六月无炎暑,吟对遥峰逼座寒”等等。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何鉴(—),新昌县人,次女适金庭王谊,常来金庭,留下许多诗文,也参加过南庵宴聚,其《游南庵诗》曰:群山万木锁烟岚,谁解于中结小庵。莫道今宵非胜集,当年兰亭意都含。

  南庵先生之所以择居这么高的袅龙山结庵守茔,全因其父给他取了一个“昺”的名字。风水先生以昺为正南,日为中,袅龙山在华堂村正南方。南庵先生生于巳时近午,日临南山。其父讳愚,字希渊,号蜕庵,又号全归子,是当时著名的勘舆家,阴阳医卜算数之术悉究其旨。金庭王氏孝悌传家,结庵守茔是王羲之传下的,代有传人。尤孝子王琼、节妇石氏后,此风更盛。全归子乃石氏孙,五十出头便结寿藏于金庭山之九滁岗,结庵守茔,以蜕庵为号。他养活四个儿子,除小子晈卒于官,在家三子皆结庵守茔:春曰息庵,昺曰南庵,晪曰宁庵。陈涓《赠南庵诗》曰:诞麟年逢禄居午,严君命昺称其名。午在南方正阳位,合日与丙何义精。……邱壑徜徉年半百,笑指南山是归宅。

  南庵先生戏称自己的寿域为“牛眠”,袁诚识《赠南庵》诗曰:华堂主人清且贤,丰标洒落蓬莱仙。安居乐道无外慕,筑成寿域当牛眠。牛眠之地信佳异,千里来龙萃真气。翠泉丹障环四旁,中结茆庵独高致。……南庵先生卒于正德四年(9),其后孙辩、曾孙继行皆卒葬于斯。南庵先生身后,仍游人不止,各尽其兴,明万历时,嵊县拔贡周光临《翠寒亭》诗曰:古木参差翠作团,窗虚影合磬声寒。僧来说偈天无暑,客到题诗壁未干。竹影低垂横讲席,松花细落点棋盘。昼长读罢余无事,闲听莺啼倚曲阑。作诗的,读书的,做佛事的,下围棋的,盛况历历百余年。后来这里发展成村落,以南庵先生自称“牛眠”为名,叫眠牛湾村,村南北约一里,有外湾、里湾,属新昌县沙溪镇。解放后,龙潭建成水库,亦名眠牛湾水库。

一桩金庭观田诉讼案

  嵊县、新昌本同属剡县,置于秦。到了五代吴越国天宝元年(),武肃王钱镠析剡东南13乡分置新昌县。金庭观的一部分梵修田,就在新昌县境内,王罕岭上眠牛湾一带,有田百来亩并地与山,名金庭观田。这些田的所有权属金庭观,常因纳税问题和新昌县构讼不断。嘉靖初,经绍兴府推官张公初断,将新昌县境内的金庭观田,悉数判作新昌县儒学田。《金庭王氏族谱》载贵阳府定番知州王应昌(—)《重建金庭崇妙观扁额纪言》曰:

  初有梵修田四百六十亩,中五之一土隶新昌。先是守观者逋赋不资,致彼遍闻,当路批行查议:“田嵊田也,赋新赋也,累年既以逋赋致讼,何不捐嵊县金庭梵修之有余,补新昌儒学养士之不足。”改田入新昌,便当路允之为额。至今犹存田三百六十余亩。……嘉靖中,倭煽海氛,需饷至急,族偶有与宗子讼者,籍括观产走献浙江军门。胡公初批行绍兴府推官张公初断,将观产除存留始祖右军与始祖五世孙齐黄门侍郎衡香灯田三十六亩及地与山永供祭奠及罚修祠外,其余尽数改为民田,观遂废矣!

  嘉靖十三年(),洪水冲坏新昌儒学,修复乏资,新昌县令姜地,请求绍兴府推官陈让决断金庭观田归县学。万历《新昌县志》卷七《学田》载:绍兴府推官陈让断金庭观田九十亩。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天台夏鍭与陈让有文字交,奉命修复县学署,其《赡学田记》曰:甲午之水,新昌东堤为甚。事闻本府节推陈公,见吾檄治其事。县小民贫,工役不资,不数月,东堤断工。……一日,民以崇妙废观遗田为清,公与知县事姜侯志合,请于督学徐公少湖、巡按张公西墅,归其田于学。……崇妙之田一转而为赡学养才之器,可谓壮其闲一物之无憾,此类是也。捐有余,补不足,公与姜侯于是知均节在我事至必为……

  夏鍭和王应昌文,内容相合,可资互证。这场讼案,新昌县轻松获胜。嵊县方面的配合也宽容雅量。尤其是金庭王氏,竟有人将全部观田籍册主动送邀浙江军门,表示对抵抗日本倭寇侵扰的拥护。

  金庭观田归新昌县学田后,万历《新昌县志》卷六《民赋》记万历六年()清理新科儒学户田曰:金庭观田一顷二亩二分九毫。夏税,麦二石一斗八升七合三勺。秋粮,米九石二斗六升七合九勺。此后,清康熙、民国等《新昌县志》在《民赋》、《学田》等章节中,都有金庭观田的记载。一顷为百亩,其中学田90亩,余为地与山。

  整顿观田后,除新昌境内的金庭观田归新昌学田外,其余改作民田的部分,经王应昌与嵊县令姜克昌力诤,部分获免。不几年,王应昌子心纯秩满归乡,遵父命,以己田补足金庭观田亩,以尽孝道。

新昌志书的另类说法

  比较系统的提出“唐宋前金庭观在新昌王罕岭”的,是民国八年()新昌县知事金城主修、象山陈畲总纂的民国《新昌县志》,该志卷十四《寓贤·王羲之》曰:剡金庭观称右军故宅(《剡录》)。沈约碑记云:“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坛考室。”裴通记亦云:“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层而谓天可升。”其地势险峻可知。而今嵊东金庭观地极平坦,不类所云。及考宋陈永秩《右军祠堂碑》文:“右军隐剡东,创金庭道院于罕岭(即王罕岭,详《王氏宗谱》)。”既与旧经所云“县东七十二里”、裴记“县东南七十里”适合,而其形胜益符。盖嵊东金庭观唐宋以后始为移造,无非因右军而名。罕岭金庭始本道院,又名金真馆,自唐宋以前本有金庭观,今独荒废,故无人知之。

  嵊州金庭观是不是“地极平坦”,看一看其紧挨的瀑布山、卓剑峰、放鹤峰、五老峰有多高就明白了。至于在县东七十里还是六十里,那是古人的说法,当然没有现代测绘那么准确。笔者看不出陈永秩的说法和《剡录》有什么不同。问题的症结是,对王罕岭的定义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先说说新昌方面的看法。

  明成化《新昌县志》卷之三《山川》:黄罕岭在县东北五十里三十都、绵亘二里。很明显,其所说的王罕岭,是指从新昌县沙溪镇外湾村,越龙潭岗顶眠牛湾村,至里湾村的一段,长度只有二里。意思是说,王罕岭整个儿都在新昌县境内,和嵊县无关,所以创金庭道院于罕岭,毫无疑问,就一定在新昌县境内了。成化以后的《新昌县志》继承了这种说法。近年新昌朋友的文章中“王罕岭在新昌县境内”,也都出自这种逻辑推断:先否定王罕岭和嵊县的联系,再肯定金庭观在新昌县。如唐路应《唐越州剡县王右军祠堂记》:创金庭道院于功岭,也被认为“功岭就是罕岭”,在新昌县。其实功岭即成功岭,或曰成固岭,从金庭观至大湖山顶奉化界,完全在嵊州市境内,今甬金高速公路通过成功岭隧道。

  《剡录》的观点很清楚,“金庭观南二里再渡村”为罕岭起点,至金庭南山龙潭岗,即今新昌县外湾、眠牛湾、里湾村,这里的田地和山是金庭人的,他们日出晚归,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千多年,王罕岭是他们走出来的,历代嵊县地图上都写着这个名字,想改也改不了。

  近年来,又多了一种说法。新昌有位学者听里湾村老人说:“我们这里是金庭观”。还寻到了一处废墟,有一些残砖片瓦。因此金庭观在新昌王罕岭又有了民调基础。笔者也登临过王罕岭,访问过里湾村一位姓俞的老书记,他告诉我,这句话是他母亲说的。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租种金庭观田,到华堂赶市,对金庭观有一种抹不去的情结,说出这句话来,很自然。笔者理解老太太说的意思是,这里的田是金庭观的,并非指金庭观、右军祠等建筑物。至于里湾村大枫树下那片废墟,只需文管部门把这里的砖头瓦片拿去科学测定一下,结论就明白了。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好
白癜风复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xygy.com/jbzl/21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