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这一神圣学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为发展和繁荣中医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这支队伍中,被国家两部一局遴选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的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李振华教授便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有幸作为李老悉心培养出来的学术继承人和徒弟,对其大医风范、治学特色和医、教、研业绩多有所识,现予以略述,以飨读者。 1 生平简介 李振华教授年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个世医之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现老当益壮,继续为推动中医学发展竭尽全力。他遵循“重医术当更重人品”之准则,时时以病人为重,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追求。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医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务求实效,桃李满园。李老长期从事医、教、研及学院行政工作,重任在肩,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永远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从不烦乱,充分体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1.1 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奠定基础 李振华教授之父李景唐先生,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治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见洛宁县志)。年豫西大旱,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其后瘟病流行,死亡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正在高中读书的李振华在父亲的劝勉下,毅然从医。他聪颖好学,父亲为他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使他耳濡目染,全面接受了家父医学经验之真谛。其父还教导他学医必须首先学做人,树仁慈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成为良医。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的心里,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2 刻苦钻研,勤恒精博悟 李振华教授研习中医,除来自家传外,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勤苦钻研。李老学医专心致志、勤学务实、虚心求教、容纳众长、善于总结,数十年如一日,至老而不衰。“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李老这种求学精神,确令我们叹服。 李老的治学经验,可归纳为五个字:即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勤学不辍,勤求古训,勤学好问,能者为师,尤其名医之学术观点,诊治经验,画龙点睛之处,当铭记于心,用之实践;恒:即学贵有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精读经典名著,深思要点,铭记医理,联系实际,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达到行出真知;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长,力求作到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李老认为,达悟较难,即在深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才能逐步心有所悟。 悟也是以上四个字实践力行的结晶,达到临床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学古不 泥,知犯何逆,随证用药,方可达悟,以求有所创新。由于思路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年河医院创办,医院唯一中医医师。 这年春,一女患者低烧三月余,多方医治无效,经李振华老师精心诊断,服药十剂病获痊愈,全家人特送锦旗一面,上书“父子名医”。青年行医,盛名桑梓。年调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任教师。 2 临床经验 2.1 长于内科杂病,尤善治传染病 李振华教授在中青年时期,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屡见奇功。在治疗热性传染病方面,经验颇多。如年冬末,洛阳地区爆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点疫区伊川县,一个月左右竟死亡70余人,多为小孩,一时间人心慌慌。李老随地区卫生局领导和西医专家深入疫区,发现死亡者多系误用中药辛温解表类和西药解热止痛发汗药物所致。 李老认为,流脑属于中医的春温病,具有传染性。病因为感受疫毒之邪,病机为内热过盛,自然当忌用辛温解表发汗之药,应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法,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即可转危为安。医疗队先后以此法治疗了近百例患者,只要能坚持服药者,均达治愈。 河南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当年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让李老介绍推广了这一治疗经验。年7月禹县大范围流行乙型脑炎,医院八天收治了83个病人,虽经治疗,但还是死亡了32例,以小儿居多。当时院内哭声震天,惨不忍睹。李老应邀前去救治,他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己,日夜守候在病房长达三个多月。 李老认为乙脑属中医温病的暑温,传染性强,患者初期经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通窍熄风之品,并重用生石膏和安宫牛黄丸,使病人转危为安。而到八月份后,禹县地区阴雨连绵,收治的病儿多见嗜睡,舌苔白腻微黄,甚者转入昏迷抽搐。李老据此将生石膏减量,而加藿香、佩兰、白蔻仁、郁金、菖蒲等芳香化湿透窍之品,结果治愈大量患儿。 7~9月李老采用中药共治疗患者位,结果例痊愈出院,治愈率高达92.7%,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李老治疗热性传染病的辨证思想在于:初期采取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法,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切忌辛温解表大汗之法;病入营血宜清热凉血、熄风透窍之法,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温热病当注意湿邪,尤其暑温,暑易夹湿,注意配用芳香化湿之品,凉药应减量;温热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因此始终要注意保存津液,存得一份津液,便多一份生机;发热注意用葛根以清热生津;神识不清甚至昏迷者,当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热透窍;温热病后期因痰多不易吸出而致窒息者,李老研制方有白矾5g,葶苈子15g,川贝母10g,水煎约ml左右,用棉球浸药水滴入患者咽喉,可化痰以防窒息而致死亡,多年来用此方救活了很多患者;恢复期患者身凉脉静,宜以养阴和胃为主,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有后遗症者可随证加入熄风通络透窍的虫类药物。 2.2 专攻脾胃病,善辨肝脾胃三脏盛衰 李老专于脾胃病的治疗,通过近20年对慢性脾胃病的临床系统观察和统计,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胃阴虚者占5%左右。在具体辨证治疗上,应首先明确其肝脾胃三脏腑之间盛衰的彼轻彼重,而灵活恰当用药。采用自拟的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对例住院患者进行系统性观察治疗,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32.0%。尤其通过对近20年上千例患者的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有一例转为胃癌。因而否定了国外“权威”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粘膜萎缩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 3学术思想 李振华教授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的学说,晚年重点对慢性脾胃病进行了研究。在长期对脾胃病证进行研究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3.1 健脾疏肝和胃 治疗脾胃病大法 3.1.1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经多年临床进一步验证《内经》所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正确。湿热蕴结类似脾之实证,亦为本虚标实,虚以致实。 3.1.2 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即脾气虚甚至阳虚。健脾药物无论是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燥湿,益气温中化湿,以及大辛大温之药温化寒湿,无不都在助脾气或扶脾阳。 3.1.3 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无论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土壅木郁,均可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脾胃与肝,病变相互影响。故治疗脾胃病时须辅以疏肝理气之品,“治肝可以安胃”。治疗肝病时,亦必注意健脾和胃,无论病机在肝、在脾、在胃,均要注意期间的相互关系。 李老在研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根据脾虚、肝郁、胃滞的病理特点,在治法上结论性地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学术观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3.1.4 重视湿热互结 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治湿当以温药和之,助脾运以化湿,苦寒可燥湿清热。但寒凉不宜太过,否则易伤脾阳。因脾虚生湿,湿郁阻滞气机又可化热。故湿热蕴结,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病理矛盾交错,病难速已。治疗上祛湿当以温药,清热宜用苦寒,用清热药宜中病即止,过则苦寒损伤脾阳;热减宜及时加入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同时佐以疏肝理气,气行则湿行,湿去则热无所存。运用这一观点治疗湿热黄疸等多种湿热病证,疗效显著。 3.1.5 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脾胃相表里,关系密切,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助脾之运化而生气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病必涉及到胃,胃病亦必涉及到脾,因其相互影响,故治胃病须用健脾之药,治脾病宜伍和胃之品,以使相辅相成,但须依其病机之重点而随证用药。 3.1.6 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因脾喜燥恶湿,滋阴则助湿,易伤脾胃,健脾祛湿用温燥之品,宜加重肝肾阴虚,同时治之,则疗效不显。对此李老主张宜先调理脾胃,则津液生化有源,促使肝肾之阴复。但应用健脾胃之药,宜淡 渗轻灵平和,不宜过用芳香温燥之品,以免燥湿伤阴。饮食有所好转,宜酌加养阴,但不宜过用滋腻,以免腻胃助湿伤脾。运用这一观点,治疗鼓胀病肝肾阴虚等病证,常取得疗效。 3.1.7 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轻灵甘凉 李老认为,理气过于温燥则伤阴,养阴过于滋腻则助湿,故对脾胃阴虚的遣方用药,当药味宜少,用量宜小,轻灵不蛮补,并据脾胃气阴关系,在养胃阴的基础上酌加益气而不温燥的药物,用于胃阴虚的慢性胃炎等病,收效显著。对脾胃病的治疗,在用药上,李老总以甘、平温、轻灵之药性为主,常以甘温淡渗之方药作基础,随证加减。除脾胃虚寒或湿热过盛,对大辛、大热之姜、附,苦寒泻下之硝、黄以及滋阴腻补之品宜慎用,以免损伤气阴。 3.1.8 慢性胃病责之脾胃气虚 通过长期脾胃病临床和调查统计,各种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者占90%以上,胃阴不足者不到10%。李老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例慢 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住院治疗总结,年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组织国家级鉴定,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又经过十余年的进一步治疗观察,经药物进一步调整,治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经千例以上患者观察,凡服以上中药治疗者,未发现一例转为胃癌,突破了国外医学者所谓该病胃粘膜不可能逆转修复的论点。 3.2 辨阴阳明病机 舌脉互参重用药 3.2.1 损阴、损阳区别温病、伤寒病机 李老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年春所治疗流脑70多例全部治愈,并撰写《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论文,在《中医杂志》发表。年7、8、9月治疗乙脑例,治愈率达92.7%,当时居全国先进水平,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用损阳伤正这一学术思想治疗伤寒有关病证,重视助阳扶正,屡建奇功。李老撰写的“损阳伤正是《伤寒论》的病理基础”论文,4年7月被《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收录在《张仲景研究集成》一书。 3.2.2 治心病重视心阳 “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心之阳气至关重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临床上,心病患者多因心阳衰竭而致死亡,尤以冬季严寒、黎明阴盛之时居多,故李老治疗心脏病证,如治疗冠心病,既重视 活血以通脉,更重视心阳的强弱。如心阳强盛,虽心脏功能不全,或血管狭窄,亦可促使心脏供血不致衰竭;如心阳衰弱,虽心脏血管狭窄不甚,亦可因心阳虚弱而致气虚血瘀而促使衰竭。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主张应在助心阳的基础上加理气活血之品,以使心脏血行通畅。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虽有气阴两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心肾阴虚等不同辨证,但在随证治疗时,更须时刻注意心阳。这一学术思想对冠心病在改善胸闷、气短、心绞痛以至心衰,常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同时,用助阳药时,应注意顾心阴,以达“阴中求阳”,阴阳平衡。 3.2.3 活血化瘀亦应辨证 治疗血瘀证李老主张不能单纯用活血化瘀之品,因气滞可致血瘀,气虚亦可导致血瘀,痰湿阻滞、热壅、寒凝以及外伤,均可致血瘀。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瘀,必须随因施治,如理气活血化瘀;补气理气活血化瘀;通阳健脾燥湿而活血化瘀;清热凉血而活血化瘀;通阳温化而治寒凝血瘀。活血化瘀为标,求因用药为本,如此标本并治方达治病必求其本之目的。 3.2.4 诊病应舌脉互参 在诊法上,李老尤其重视望舌诊脉。若舌体胖大则为脾虚,对于舌体胖大舌苔正常者,常为能食不能消,其病偏脾气不能运化,甚则水湿排泄失常出现浮肿虚胖。由于脾虚无以运化水谷精微,亦可导致血脂高,脂肪肝,心脑血管病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则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则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乘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大,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常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对患有阴虚证、气虚证、心病、肝病以及眩晕等多种疾病,通过诊脉多能诊出主要症状,再加上望色、问诊、闻诊,这样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查明病理,提出治法、方药,便使不少疑难杂证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3.2.5 重视辨证用药 重视辨证用药,并注意在用药过程中,防止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如用补药时先看其有无食滞纳呆的胃实证而能否受补;用克伐之药时,注意其正气强弱,克伐药物是否伤正;用寒凉之药时,注意有无脾胃之虚而损伤脾胃;用温热之药时,应防止患者阴虚内热而益加伤阴等等。总之,“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方能制胜。同时也要防止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3.3 经典警句谨记 中为体西为用 3.3.1 重视名言警句的临床运用 对经典著作的警句不仅要记,而且要悟,才能临床灵活运用。如脾胃病多脾胃气虚,健运失职而生湿,甚至湿盛而致肿满,在治疗上应“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等警句,临床灵活运用,卓有成效。 3.3.2 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李老认为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各有其长。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通过四诊进行辨证治疗,同时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西医的检查仪器是来帮助了解病情,确诊疾病的现代方法,它可判断疾病、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疾病的预后,治疗的效果等,可为中医治疗提供数据。但非常不主张以此检查仪器得出的结果,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根据。 4 教学工作 李振华教授不仅是诊病疗疾的大医,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他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一批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年在担任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教师期间,主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及该地市西学中班《伤寒论》课程。后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一直主讲《中医内科学》,并到省内各地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日本等地授课讲学。 李振华教授授课时,对每一病概念讲解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重视理论、重视治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他语言生动,板书清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每听一次课或学术讲座,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领悟了老师的严谨教风,宽阔思路和丰富学识,常常是一次精神享受,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李老临床带教,重视病例书写,严于辨证,要求理、法、方、药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对每一个新入院患者,他常多次修改原始病例,学生们即敬畏他,又由衷的钦佩他。真正地感到他不愧是学科带头人,医者之楷模。 李振华教授在担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突出中医特色,努力学好四大经典。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因此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他要求教师教学内容要补充更新,及时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新教师坚持试讲制度,经过专业教师认定,方可任教。每学期要举行各专业多次观摩教学,开展师生评教评学。要求学生要多临床、早临床,并请名医讲座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李振华教授热衷于中医教育事业,早在年即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甲等模范教师。他爱才育才,先后指导培养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同时为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才,使他们成为医、教、研工作的骨干和领导,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年为《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的创刊作出重要贡献,年改版为《河南中医》时任编委会主任,为推动河南中医学院乃至全省全国的中医学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国人大常委、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评价说:“李振华教授不仅是河南的一代名医,而且在国内外亦享有声望。他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曾为振兴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年他受广东省中医学院邀请参加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拜师会,喜收高徒。同年,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又在本省收纳5名优秀学子作为高徒,传承其学术经验。5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百名需要进行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的名老中医之一。 5 学术成就 李老所主持的许多研究课题,均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进步奖。年代末,李老写出了“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等多篇论文和专著,先后公开发表。由李老所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5年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课题,课题组中7位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师为其整理学术思想和相关经验。现已整理发表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面论文20余篇。 该课题于7年8月荣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研究项目基础上,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应用研究”课题。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仍终日诊病、授徒、整理资料,手不释卷,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时刻关心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尤其留心国内外一些业外的自然科学家和学者,为发展中医事业撰写文章,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应当大力推介‘哲眼看中医’”、“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等战略性文章,并在全国“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作了发言,以求更快更好地发展祖国医学。 6 医德医风 李振华教授从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笔者随其临症,目睹李老常常是四诊详参、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治疗诸多疑难重病,常效如桴鼓。所接诊患者,上至高级领导,下至工农百姓,皆细心诊治,一视同仁,救危济厄,力挽狂澜,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李老在医学上的成就,可为妙手回春,情洒人间。 李振华教授精于临证,经验丰富。我们看到他善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分析,灵活用药,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病,深受患者和群众赞扬。一代名医李振华教授现已届84岁高龄,但为了中医事业,仍不遗余力,自强不息,医院门诊数天诊治病人,不顾年老体弱,有求必应。 5年8月份,李老带领他学医的儿女、徒弟共7人,自费深入家乡洛宁县为父老乡亲义诊。 4年李振华教授在他八十华诞庆贺会上感慨:“幼承庭训学岐黄,勤求博采研效方;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传道授业毕精力,喜见桃李芬而芳;祖国医学普四海,人间处处杏花香。”著名中医学家李振华教授的这段感言也是李老艰苦治学、勤奋创业的真实写照。 难得一见的中医学术文章,请一定收好了!好东西值得传阅~ 麦冬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广大执业中医师及患者打造的中医药药事服务及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诊疗及药事服务的主体功能,解除中医师及患者痛点,打造中医师的移动中医馆及患者“空中药房”,让医患享受中药到家的便捷服务。 麦冬中医能为患者带来什么? 友情提示:麦冬APP现已登陆苹果APPstore及安卓各大手机应用商城。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xygy.com/jbzl/33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