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庭书院middot秋瑾讲坛第1期

时间:2021/2/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家长们要多去了解抗生素相关问题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zhegaitiandi/40784.html

当邂逅小满,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味道。年5月20日上午10:00,秋瑾故居槐庭书院·秋瑾讲坛首场讲座正式开讲,特邀中国农耕文化独立学者丁建国老师为大家讲解株洲炎帝文化和九郎山历史起源。

株洲炎帝文化探源

??丁建国先生个人简介

众所周知,炎帝及炎帝文化是株洲市一张最闪亮的文化名片,蕴涵了悠久深厚的农耕历史与文化内容。潜心研究炎帝文化近20载的丁建国老师指出,株洲当地在研究与宣传炎帝文化中总会有这样的困惑,即早于黄帝的华夏始祖炎帝却远不如黄帝那样深入国人之心,也远没有达到株洲宣传、推广炎帝文化的初衷及期望值。

他综合考古、人文多种资料创作完成了百万字炎帝文化专著及相关研究文章,更加清晰和接近真实的在时间历史和空间范围上论述了炎帝及炎帝文化的原生性、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鲜明地提出了4个主要观点:华夏农耕文明始于万年前的湘江中上游;株洲是始祖炎帝故里和始祖炎帝陵寝地;始祖炎帝为女性;始祖炎帝是华夏民族祖先及文化符号的累积与发展。

丁建国老师认为,华夏农耕文化、文明万年前即已产生,湘江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包括沅江、赣江流域),最初的炎帝先民们在株洲地区以君子山为中心的醴陵、昭陵(渌口区)、容陵(攸县)、茶陵、炎陵之域,创造发明了最早的华夏民族和华夏农耕文化、文明,历史时间应在距今1—1.2万年,并从这里通过湘江将这种文化和文明传播到了长江、黄河流域。始祖炎帝是氏族、部落共同文化祖先与图腾祖先,是氏族、部落共同历史记忆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者、发明者,是不同历史时间华夏农耕族群、首领、祖先及文化符号的累积与发展。

九郎山历史探源

随后,丁建国老师重点对九郎山的历史文化起源给予了全新解读。一般说法是,九郎山得名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唐朝开国年间,因为战乱,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征战南方,右眼中箭重伤,在九郎山遇到石希迁、怀让、怀思周3位释家弟子及郑、姜、王、李、汤、殷6位郎中。由于医术高明,不久,李世民眼伤得愈,凯旋京城,多次派人造访9位恩人,不知其踪,便下令营造一座庙宇以示怀念,赐名“九郎庙”,九郎山也由此得名。

丁建国老师认为,这个说法大体是后人创造出来的英雄式传说,翻检相关文献资料,也未能找到任何李世民征战九郎山甚至进入湖南的可靠证据。通过梳理九郎山流传更广的神话传说、田野调查一系列地名的由来并结合语言学研究,他给出了自己的结论:九郎山其实是一座沿袭炎帝文脉的“母祖神山”,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株洲炎帝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丁建国老师分别从农业考古文化证据、九郎山先民的族属、九郎山民俗文化、九郎山神话传说、九郎山的得名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他研究认为,九郎山地处考古稻作文化起源的核心地带,有极其优良的农耕条件和族群定居迁徙的发展条件,远古先民自然应是饭稻羹鱼的水稻农业族群。九郎山的先民为越人、楚人、伏羲、女娲、神农之裔,属水稻农业族群,其民俗文化当然也是楚越伏羲、女娲、神农炎帝农耕文化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如“饭稻羹鱼”“鸟语鴃舌”“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椎髻纹身”“居干栏屋”“铣足凿齿”“好鬼神,喜滛祀”……春秋战国时为杨越人属楚,汉属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唐朝后逐渐汉化。

丁建国老师特别指出,九郎山当地流传的神话故事“炎帝采药引仙象”同样与炎帝农耕文化吻合。据说,九郎山麓有一眼泉水,清冽甘甜,长年不竭,每天上山取“神水”的人络绎不绝。相传,炎帝神农氏当年在九郎山采药,引出这眼泉水清洗药草。此泉得炎帝百草之精华,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百姓称之为“九郎仙泉”。这说明,农业医药始祖炎帝神农族群曾经很长时间在九郎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另外,当地流传的“古枫有灵死复生”故事,是一则更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枫树为苗族祖先蚩尤桎梏所化,而蚩尤也称炎帝。九郎山下有龙母河,这在汉文化区域是很难见的,是在未汉化的少数民族区域较多的保留名称,这是另一个指向九郎山具有南方水稻农业母系氏族时期鲜明特征的有力证据。

关于九郎山的得名,丁建国老师研究指出,“九”作为象形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出现,即“肘”的本字,作为数词“九”是假借词。“九”是数之大者,所以又引申为多数。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在西周开始形成,主要来源西南土家语,而土家语又源于古越语。古越语言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水稻农耕语言,按照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母系水稻语言文字才是汉语言文字的语根、字根。古越语言文字学者们认为“九”在古越中读作“JU”(二声,拟鸟鸣),与“朱”“主”“君”“鬼”“神”“祖”“酋”“头”“首”“渠”“勾”等互文互义或复音缓读,如商代有“九侯”,又名“鬼侯”,“九”与“鬼”都是“JU”的音译。《越绝书》载:“越人称盐官为朱余。”《衡湘稽古》载:“炎帝自称朱余。”火神祝融(也称炎帝)也是“JU”的音译。同样,九郎的“郎”与九联用,同样是互文互义,复音缓读。在古越语地名中凡叫“九”,叫“JU”的地名,一般都可用“母祖神山”去解读(汉化地名除外)。

因此,丁建国老师得出结论:“九郎山”不是九(概数九)郎(男性)的意思,而是“母祖神山”的意思,意为一个叫“朱炎”的远古南方古越族群在这里长期进行水稻农业生产,并从这里沿龙母河、湘江流域将炎帝农耕文化、文明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其他地方。据载,炎人国里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炎帝农耕文化地名与传说,如炎陵、茶陵、容陵、醴陵、昭陵、株洲(朱炎)、天子山、天子坟、君子山、凤凰山、明月山、天华台、大京、昭陵市、霞流市、新市、浦口市,等等。九郎山,正是炎人国里的“母祖神山”。

讲座最后,曾为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24节气确立守护神的丁建国老师还对当天的“小满”节气进行了生动解读。他指出,小满节气守护神是蚕神。在蚕神界,神仙不止一位,称呼也挺多,有天驷星君、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嫘祖、马头娘、蚕姑、蚕花五神、青衣神等。丁建国老师动情地说:“今天有幸在鉴湖女侠秋瑾故居跟大家分享交流,心情十分激动。我认为,秋瑾女侠就是九郎山的女神,是值得大家恒久怀缅和传颂的巾帼英雄!”

参与此次讲坛的嘉宾及单位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文星,区委常委、副区长丁步亭,省委办公厅团委、市文联、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区文联、区关工委、团区委、中车株机公司团委、九方装备公司团委、绿色九郎公司、大冲村部分村民以及热心报名的市民朋友共计60余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不时发出会心微笑和阵阵掌声。与此同时,此次讲座还进行了网络现场直播,累计有近人在线观看、点播回看。

秋瑾故居

讲座结束后,有的听众谈到,槐庭书院·秋瑾讲坛的开讲,让这座开放了5周年的秋瑾故居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今后的系列讲座会持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xygy.com/jbzl/77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