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白芷是中医临床的常用药,为伞形科植物,以独支、条粗壮、体重、质硬、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最早见于公元前年屈原的《离骚》,但未注明有药用价值。后在《神农本草经》中收载,列为中品药。白芷性温、味辛,归胃、大肠、肺经,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等也用于治疗银屑病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白芷在我国各地来源很多,四川遂宁是白芷之乡,年产量kg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也称川白芷。而浙江杭州一带栽培的白芷称杭白芷,现在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广泛种植。白芷有效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含有香豆素类和挥发油成分。 白芷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即是香豆素类,截止目前共从白芷中分离得到5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其总含量为0.%~1.%,分离得出产物主要有欧前胡骨酯(imperatorin)、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别异欧前胡内酯(alloisoimpera-torin)、别欧前胡内酯(alloimperato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异氧化前胡素(isooxypeucedanin)、水合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hydrate)、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新白当归脑(neobyakangelicol)、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酚(xanthotoxol)、香柑内酯(bergapten)、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素(5-methoxy-8-hydroxypsoralen)、8-甲氧基-4-氧-(3-甲基-2-丁烯基)补骨脂素(cnidilin)、栓翅芹烯醇(pabulenol)等多种香豆精类成分,香豆素类化合物能用作抗凝和抗血栓药已经非常广泛,同时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此外还具有抗菌消炎、解热镇痛、止咳平喘、清除自由基等作用。 1.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 2.用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者。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外感风寒者,配伍荆芥、防风、川芎;外感风热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治疗齿痛,属风火者,配石膏、黄连。治鼻渊头痛、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风湿寒痹、腰背疼痛,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 4.用于带下过多。属寒湿带下,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配伍;属湿热带下,配伍车前子、黄柏等。 图文供稿:杨博涵 图文编辑:胡志洁 联系我们:impswx .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xygy.com/jbzz/42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