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种杀菌剂新产品特点分析

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以来,共有余家企业的余个杀菌剂产品开展了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总体来看,我国杀菌剂市场持续升温,企业对杀菌剂产品登记的热度不减,且对新药剂的开发力度有所提升。在开展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的产品中,含新有效成分的产品19个,试验对象涉及19种作物、34种病害。其中琥铂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产品5个,占化学农药新产品总数的38.5%。从试验结果来看,这些杀菌剂产品大都表现出防效高、对作物安全性高、杀菌谱广等特点。本文对部分新产品的田间药效试验情况进行了分类汇总,以期为杀菌剂产品的开发和登记提供帮助。

新有效成分

1.1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1.1.1氟唑菌苯胺

氟唑菌苯胺可防治担子菌和子囊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兼具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主要用于种子处理。

由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开发的g/L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防治小麦纹枯病,有效量14.4~24g/kg种子,防效75%~80%;防治水稻恶苗病,有效量~g/kg种子,防效75%~85%。播种时种子处理。

1.1.2吡噻菌胺

吡噻菌胺持效期久,杀菌谱广,可防治由白粉菌属、葡萄孢属、链格孢属、壳二孢属、丝核菌属和黑星菌属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日本三井化学农业株式会社开发的20%吡噻菌胺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有效量g/hm2,防效80%左右;防治葡萄灰霉病有效量90~.45mg/kg,防效80%~90%。适宜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喷雾,间隔7~10d,施药2~3次。

1.1.3氟唑菌酰羟胺

氟唑菌酰羟胺对难防治病害如葡萄孢菌、核盘菌和棒孢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高效;对谷物上由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对叶斑病、白粉病活性也较高。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开发的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有效量~g/hm2,防效85%~90%。小麦扬花初期,赤霉病发生初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1~2次;油菜开花初期,油菜菌核病发生初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1~2次。

1.1.4联苯吡嗪菌胺

联苯吡嗪菌胺具有较好的内吸性,持效期长,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开发的15%联苯吡嗪菌胺悬浮剂有效量11.25~36g/hm2,对黄瓜白粉病防效76%~88%;有效量11.25~47.5g/hm2,对黄瓜灰霉病防效78%~87%。适宜在黄瓜白粉病、灰霉病发病期或发病初期喷雾,间隔7~14d,施药2~3次。

1.1.5氟茚唑菌胺

美国富美实公司开发的42%氟茚唑菌胺悬浮剂,有效量~g/hm2,对黄瓜白粉病防效80%~90%;对番茄灰霉病防效75%~85%。病害发病前或初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3次。

1.2三唑类药剂

1.2.1氯氟醚菌唑

巴斯夫欧洲公司开发的35%氯氟醚菌唑悬浮剂,有效量90~g/hm2对番茄早疫病防效75%~85%。病害发病前或初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3次;制剂稀释0~倍,对苹果树褐斑病防效85%~95%。病害发生前或初期喷雾,间隔20d左右1次,连续3~4次;制剂稀释2~4倍,对芒果炭疽病防效75%~90%。芒果长梢期、幼果期喷雾。

1.2.2丙硫菌唑

丙硫菌唑为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可抑制甾醇脱甲基化作用。杀菌谱广,对镰刀菌属、雪霉菌属引起的病害如小麦枯萎病等有较好防效。

丙硫菌唑为企业开发热点,共30余家企业开发了含丙硫菌唑成分的制剂产品。单剂包括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三个剂型。混剂分别与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嘧菌酯、氟嘧菌酯、戊唑醇、肟菌酯、多菌灵氨基寡糖素等混配。试验涉及7种作物,13种病害,包括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纹枯病、苹果树褐斑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柑橘溃疡病、花生根腐病、花生叶斑病、香蕉叶斑病等。

1.2.3叶菌唑

叶菌唑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镰孢霉和柄锈菌植病有卓越效果。内吸性强,兼具保护及治疗作用。单剂包括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悬乳剂3个剂型。混剂分别与噻霉酮、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混配。共11家企业开发的含叶菌唑成分制剂进行了药效试验。防治对象有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等。

1.3其他类型的化学药剂

1.3.1环氟菌胺

环氟菌胺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属苯乙酰胺类杀菌剂,阻止吸器的形成及生长,抑制次生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形成。环氟菌胺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其內吸活性及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能较差,但持效期较长且耐雨水冲刷。可防治小麦、果树和蔬菜白粉病,但作用谱较窄。

10%环氟菌胺悬浮剂,有效量25~50g/hm2对黄瓜白粉病防效77%~88%,病害发病前或初期喷雾,间隔7~10d,施药2~3次。

1.3.2环酰菌胺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连云港禾田化工有限公司产品。环酰菌胺为属羟基苯胺类。在C4脱甲基化过程中作用于3-酮基还原酶,抑制甾醇生物合成,抑制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环酰菌胺是具有保护作用的叶面杀菌剂,无传导作用。可用于葡萄、浆果、坚果、柑橘、蔬菜和观赏植物,防治灰葡萄孢菌、念珠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

50%环酰菌胺悬浮剂有效量~g/hm2对草莓灰霉病防效70%~85%;有效量~0mL/kg,对葡萄灰霉病防效70%~80%,病害发生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间隔7~10d,施药2次。

1.3.3苯噻菌胺

苯噻菌胺属羧酰胺类杀菌剂,是磷脂和细胞壁生物合成抑制剂。可抑制菌丝的生长、孢子和孢子囊的萌发和形成。对多种作物的卵菌纲真菌有较高活性,防治蔬菜、和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

日本组合化学工业公司的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剂,有效量33.75~78.75g/hm2,对葡萄霜霉病防效75%~80%,对黄瓜霜霉病防效70%~85%,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70%~85%。适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2~3次。

1.3.4四唑吡氨酯

四唑吡氨酯属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抑制病菌细胞膜的形成、抑制菌丝生长和和孢子萌发,减少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的数量。可防治霜霉病和疫病。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的10%四唑吡氨酯悬浮剂,有效量60~90g/hm2,对黄瓜霜霉病防效80%~85%,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间隔7~10d,施药2~3次。

1.3.5氟烯线砜

氟烯线砜是由安道麦马克西姆有限公司开发一种新型杀线虫剂,通过与线虫接触抑制线虫获取脂质能量,抑制线虫能量储备,阻断线虫获取能量的通道。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线虫。

g/L氟烯线砜乳油有效量~g/hm2,对黄瓜根结线虫防效可达60%~90%左右。试验于黄瓜移栽前7d施药1次,将配制好的药剂均匀喷洒于土壤表面,然后进行旋耕,深度15~20cm,3d后浇水(浇水量≥00L/hm2),施药7d后进行移栽。

2%氟烯线砜颗粒剂有效量0~g/hm2对姜根结线虫防效为70%~75%左右,生姜移栽前7~10d拌细土撒施,翻耕后浇水,施水量≥00L/hm2。

氟烯线砜易产生药害,施药后需大量浇水,保证对作物安全。

1.4微生物农药

1.4.1侧孢短芽孢杆菌

侧孢短芽孢杆菌属厚壁菌目门,芽孢杆菌科,短芽孢杆菌属,其活芽孢可利用叶面上水分和营养物质迅速繁殖,并分泌抗菌肽,抑制菌丝的生长,影响孢子囊的产生,抑制病原菌休止孢的萌发。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5亿cfu/mL侧孢短芽孢杆菌水剂,制剂量~mL/hm2,对辣椒疫病防效70%~75%左右。持效期较长,药后30d仍可维持70%左右防效。病害发生初期开始用药,茎叶喷雾,间隔7~10d,施药2次。

1.4.2嗜硫小红卵菌

嗜硫小红卵菌可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病性,从而提高植物免疫力,对真菌性病害、病毒病、线虫均有一定防效。长沙艾格里生物肥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2.0亿活芽孢/mL嗜硫小红卵菌水剂制剂量1~g/hm2,对番茄病毒病防效70%~75%左右,病害发生初期施药,间隔7d施药1次,共施药3次,茎叶喷雾;制剂稀释~0倍,对柑橘溃疡病防效72%~76%。病害发生初期施药,间隔15~30d,共施3次,常规喷雾。

1.4.3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LW-6

施药后可定殖至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通过改变其周围菌群环境和种类,与病原菌竞争植物周围的位点,从而抑制病原菌其分泌的多种抗菌肽也具有抑制菌丝生长,影响孢子囊的产生,抑制病原菌休止孢的萌发的作用,从而引起病原菌细胞的凋亡。

陕西恒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80亿活芽孢/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LW-6可湿性粉剂,制剂量1~g/hm2,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效70%~75%左右。病害发生初期施药,间隔7d,共施药3次,茎叶喷雾。制剂稀释~0倍,对柑橘溃疡病防效72%~76%。病害发生初期施药;间隔15~30d,共施药3次,常规喷雾。

1.5植物源农药

1.5.1苯丙烯菌酮

苯丙烯菌酮为补骨脂提取物,是新型植物源杀菌剂。可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膜、线粒体膜等膜系统,以及干扰细胞代谢而达到杀菌的作用。

沈阳同祥农化有限公司开发的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有效量1.4~1.8g/hm2,防效80%左右。在水稻破口至抽穗期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1~2次。

1.5.2三羟基芪

三羟基芪,即白藜芦醇,是植物源杀菌剂,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抗毒素,葡萄等植株受到真菌感染等不利条件作用时,相应部位的白藜芦醇积累,以应对不利条件。三羟基芪可从含白藜芦醇的植物如虎杖、葡萄等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

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0.2%三羟基芪水剂,有效量2.4~3.6g/hm2,对黄瓜灰霉病防效75%~80%左右。黄瓜移栽后2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开始喷雾,间隔7d左右,施药2次。

1.5.3异硫氰酸烯丙酯

异硫氰酸烯丙酯俗称辣根素,为植物源农药,是从辣根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挥发性的精油类物质,对番茄根结线虫具有熏蒸、触杀作用。

云南联创利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20%异硫氰酸烯丙酯水乳剂有效量9~15kg/hm2对番茄根结线虫防效为70%左右。于移栽前进行土壤施药,覆盖地膜密闭熏蒸10~15d,散气7~10d后即可播种。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

小结与讨论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和三唑类杀菌剂仍是目前杀菌剂开发热点产品。在近期开展药效试验的22个新有效成分中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和三唑类杀菌剂分别占31.8%和13.6%。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均含有共同的酰胺基团,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真菌中线粒体上复合物II,影响病原菌的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代谢。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研发经历了3个阶段,直至9年,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才把这类杀菌剂归为单独一类,设立为第7组。已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包括吡唑羧酰胺类、噻唑羧酰胺类、吡啶羧酰胺类、呋喃羧酰胺类、苯基苯甲酰胺类、氧硫杂环己二烯酰胺类、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等7个亚类。最早开发的萎锈宁作为防治锈病的特效药剂,对防治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杀菌谱较窄。最新一代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将氧硫杂环己二烯结构变换为呋喃、噻唑、吡唑等杂环,并含有高活性的氟,使得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C-14位的脱甲基化反应,使甾醇合成受阻,破坏菌体的功能。此类药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的作用。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可用于防治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三大类真菌引起的多种作物上的病害。另据报道,三唑类药剂除对病原菌有防治作用,还对作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可提高作物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具有抗倒伏等作用。

此外,随着化学农药抗药性问题以及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提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的开发也呈上升趋势。但生物农药研发、生产还存在许多困难,如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较复杂,难于确定和准确检测有效成分,植物体中有效成分含量随环境、气候等变化很大,不利于产品质量标准化;有效成分含量较低,难于分离、提取,生产成本较高。生物农药防治效果普遍较低,价格较高,制约其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大量应用。

文章来源:《农药科学与管理》

作者:陈立萍张楠苍涛聂东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xygy.com/jbzz/6298.html
------分隔线----------------------------